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

電動車Tesla:台灣為什麼留不住特斯拉?

曾經,台灣是特斯拉電動車的生產基地;如今只剩零星的供應商。 特斯拉苦熬的那幾年,有台灣默默支持。 它為何「移情別戀」?台灣電動車產業會受到什麼影響?

曾經,特斯拉(Tesla)不能沒有台灣。四分之一的零組件,在台灣生產。電動車的心臟:馬達,在桃園的林口工業區、特斯拉的工廠產出。連接馬達和電池、相當於人體中樞神經的電控系統,也來自台灣。

可惜,一切在四年前結束。特斯拉為了提高產品自製率,申請美國政府四.六五億美元的補助,二○○九年年底,正式關閉台灣分公司,將產線移回加州。

對於這段歷史,致茂電子總經理特助張承濂記憶猶新。

「特斯拉曾經是我們前十大客戶,可能排第六、第七,」他說。

致茂是營收百億的電子量測設備大廠,提供電控系統給特斯拉的第一款電動車Roadster。特斯拉的工廠,離致茂只有十五分鐘車程。

現在,人去樓空。特斯拉在加州費利蒙市的新工廠,離桃園一萬公里。致茂只剩下Roadster的售後服務。問張承濂,特斯拉現在是第幾大客戶,他猶豫好久,「還是別說比較好,」他說。

有如鄉土劇的戲碼。特斯拉出名前,台灣默默支持它。紅透半邊天之後,它卻另結新歡。

初戀期 小公司相互取暖

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,永遠記得特斯拉找上門的那一天。

○五年四月,會客專用的特製小木屋,在工廠旁落成。七月,特斯拉技術長史特勞貝爾(JB Straubel)敲門。

「今天會踏入汽車產業,真的是一種意外,」現年五十四歲的張金鋒,笑咪咪地說。

富田位於台中市神岡區。張金鋒待過馬達大廠東元的研發部門。一九八八年,他跟四位兄姊籌資五百萬元創業,專攻感應伺服馬達,服務鋼鐵、紡織等傳統產業。

史特勞貝爾來訪時,富田才八十人,營收不到五億台幣。好玩的是,當時特斯拉更小,員工不到六十人。

史特勞貝爾拜訪過歐美日韓的供應商,都被拒於門外。台灣的大廠也不感興趣。最後,是經濟部翻開廠商名單,推薦他試試看富田。

兩家小廠,很高興找到彼此。富田成為特斯拉的首家台灣供應商,做Roadster的馬達。

熱戀期 二五%零件靠台灣

特斯拉誕生矽谷。創朝元老很熟悉台灣的資通訊業。他們把汽車當電腦做,拆成零組件外包。

很多訂單落到台灣人手上。全盛期,可能有二五%的零組件來自台灣。

如果有一天,電動車能普及世界。台灣的貢獻,就是幫特斯拉把實驗室的技術,搬到生產線上。

「我們給了很多建議,讓特斯拉設計的東西,可以量產化,」致茂電子整合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曾一士說。Roadster的電控系統,花了三年調整,改了二十多次。

張金鋒也說,電動車的馬達,需要重量輕、體積小、耐力高、效率好。特斯拉和富田攜手合作,用銅取代鋁,製造馬達核心的轉子,導電率提高四成。並透過材料和製程的改良,減少馬達八成的重量。

然而,特斯拉開發可商品化的電動車的過程中,已埋下日後決裂的因子。

特斯拉要便宜 戀情出裂痕

大廠不接特斯拉的訂單,有它的理由。特斯拉買的量少,又希望便宜。很多供應商賠錢做生意。

比方說,幫特斯拉做電池連接線的貿聯。

全球掀起電動車熱,貿聯的股價狂飆,從六月底的五十八元,到七月底破百。但是,貿聯亞太區總經理蔡耀禎說,在去年Model S量產之前,跟特斯拉接單都沒錢賺。

如果電池是電動車的肺,連接線就是微血管,需要高導通率、低阻抗、耐高溫。

貿聯早在○六年就接觸特斯拉,常常,一個月的訂單不到兩萬美元,甚至只有零。貿聯投資的設備無法回本。

開發電動車產品,是貿聯多角化經營的一部份,以資訊業連接線的盈餘承擔虧損。貿聯也接過美國電動車廠科達(Coda)、電池廠A123的單子。但後來,兩者分別申請破產和破產保護。

特斯拉是第一家讓貿聯賺錢的電動車公司,預計今年帶來一千兩百萬美元的營收。

跟特斯拉長年合作的供應商中,貿聯是少數的幸運兒。

美國補助 是最後一根稻草

○九年,美國政府向特斯拉下最後通牒。想拿高額補助,就要把產線移回國內,創造就業機會。特斯拉和台灣的緣份已盡。收起龜山的工廠,供應鏈破碎。

最辛苦的台灣供應商,可能是致茂。幫Roadster做電控系統,本來就沒賺錢。推出Model S之後,致茂也沒接到訂單。

很多人批評,台灣政府應該更努力,挽回特斯拉的心。台灣無法提供補助,或提出完整的電動車用電池規格和充電計劃,被詬病為特斯拉甩開台灣的原因。

但是,前特斯拉亞洲資深供應商品質工程師塔克(Azizi Tucker)說,特斯拉「回家」,是預料中的事。

傳統的汽車公司,為了確保車輛品質,本來就內部承攬大部份的製造。電動車是開發中的產品,更需要生產和研發零距離,隨時修正設計。矽谷出身的創朝元老,換上車廠老闆的腦袋,台灣就失寵了。

唯有做減速齒輪的和大工業,是從Model S開始接觸特斯拉,預計今年帶來一.八九億台幣的營收。

馬達的轉速比引擎快好幾倍,需要用變速箱來減速。和大總經理陳俊智說,特斯拉為了壓低成本,跳過美國大廠博格華納(BorgWarner),直接跟和大下單。

「車廠不會隨便換供應商,這些單子,至少能拿兩、三年,」陳俊智信心滿滿地說。

技術沒到位、規模跟不上

特斯拉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魯希連曾說,台灣是特斯拉全球電動車鐵三角的重要一環,隨時可能將電動車引入台灣。顯然,這都沒有實現。

其實,如果了解特斯拉開發電動車的策略,也不會感到失落。

打從一開始,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就想做普及化的便宜電動車。Roadster和Model S昂貴,是因為部份的技術還沒到位。

隨著產品成熟,特斯拉必然尋找更便宜的供應商。而台灣廠商都是做OEM,沒有掌握關鍵技術,很容易被取代。小廠商的生產規模是否能跟上,也是問題。

貿聯預估,產能夠提供連接線給二十萬輛電動車。貿聯集團總經理鄧劍華說,到時候特斯拉必然尋找第二家供應商。可能是目前提供電池外的連接線的日本大廠矢崎。矢崎是否將貿聯的訂單也一併拿走,不無可能。

至於張金鋒,他已投資近億元,在離富田總部兩公里外的豐洲科技園區,建造一千兩百坪的製造研發中心,準備接特斯拉下一款電動車,Model X的訂單。「沒辦法啦,不做,你就沒有機會,」張金鋒樂觀地點點頭。

他必須相信,特斯拉不會收回訂單。畢竟,富田和特斯拉合作了那麼久。張金鋒也為了它,投下那麼大筆的賭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